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腦學誌

首頁 / 心腦學誌
  :::
日期:2023-02-13

台灣心智科學腦造影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蘇仲怡

 

        閱讀文章涉及不同層次的理解,包含理解單詞、句子、段落的意義。目前儘管研究者對閱讀單詞和句子的神經基礎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於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大腦活動如何受到文章的整體特徵(如文章的內容和風格)的調節仍然知之甚少。例如,閱讀新聞與小說可能涉及不同的閱讀歷程,小說的閱讀需要讀者進入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可能更需要共情處理。另外,閱讀翻譯文章,會因譯者的用詞選擇和順序安排影響其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因而閱讀專家與機器翻譯的文本之腦神經機制是否有差異成為有趣的議題。

 

        心腦學中心校外研究人員郭文瑞與林發暄研究員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探討閱讀不同文本及翻譯類型所涉及腦神經區域的異同。研究材料包括由人類專家或機器(google)翻譯之小說(讀者文摘)和新聞(紐約時報),在功能性腦造影的測量過程中以自然方式呈現文本,來檢視涉及閱讀理解的大腦區域。研究結果發現:無論翻譯風格和文章類型如何,雙半球視覺皮層、楔前頁、和枕頂交界處的區域活化顯著相關。與機器翻譯相比,閱讀人類專家的翻譯在楔前頁會引發更多的腦造影信號,這可能是因為敘事呈現更連貫。另外,相較於閱讀新聞文本,閱讀小說時顳極和梭狀回活化之受試者間相關明顯較強,這可能歸因於受試者在閱讀小說時之共情處理。

 

      此篇研究貢獻,除了利用自然文本為素材來檢視對閱讀理解敏感的大腦區域,更進一步探討不同文本及翻譯類型所涉及腦神經區域的異同,在目前廣泛利用機器(Google翻譯)來協助閱讀外文資料的現代社會,其結果提供關於此議題的腦神經生理證據。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