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腦學誌

首頁 / 心腦學誌
  :::
日期:2023-04-14

你是否曾經沈迷於某種事物,無法自拔?這可能是因為你的大腦獎賞系統被活化了,使你感到愉悅和滿足。

當我們使用手機時,特別是吸引你注意的短視頻,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使我們感到愉悅。這種獎賞感受會促使我們不斷使用手機,以獲得更多的獎賞。然而,當使用手機變成了習慣,並且超出適度使用範圍時,就可能導致手機成癮的形成。

圖一,短視頻一抖,為何你的父母白養你了(圖片出自 Racool_studio on Freepik)
圖一,短視頻一抖,為何你的父母白養你了(圖片出自 Racool_studio on Freepik)

在手機成癮的情況下,大腦中獎賞系統的調整和其他神經迴路的影響使得人們難以控制自己的使用行為。這可能導致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包括沈迷於手機,影響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睡眠、學習和工作,以及影響心理健康;Chang et al. (2022) 調查了2500名的台北五年級小朋友後發現,若有手機成癮的現象,日常生活中情緒比較低落並且伴隨的較差的睡眠品質,同時在學校時也較喜歡跑福利社衝動購物。

此外,手機成癮也會對大腦產生長期的影響,使得成癮行為更難以控制和戒除。圖二是分享香港部落客,Yellow Bus黃巴士所研讀的資料(Hutton et al.,2020)。圖二可知道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多,小孩子的神經連結易呈現雜亂無章,在研究中也發現,這類孩子對於語言及文字上面的表達能力相對較弱。

圖二,花時間閱讀的孩子,大腦白質較有組織性(圖片出自Yellow Bus黃巴士)
圖二,花時間閱讀的孩子,大腦白質較有組織性(圖片出自Yellow Bus黃巴士)
成癮了怎麼辦呢?

如果你瞭解了成癮與大腦的關係,你就更能輕易的辨認出成癮的機制,另外有機會為治療成癮提供更有效的方法。例如,神經迴饋和認知行為療法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成癮的方法,因為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改變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從而控制自己的成癮行為。

下圖則是分享,當成癮時及藥物濫用的時候,大腦的神經機制 (NIDA, 2022)。

成癮時及藥物濫用的時候,大腦的神經機制 (NIDA, 2022)
  • 基底神經節在積極的動機形式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飲食、社交和性等健康活動的愉悅效果,並且還參與習慣和常規的形成。這些區域形成了有時被稱為大腦“獎賞迴路”的關鍵節點。藥物過度激活這個迴路,產生藥物高的欣快感。但隨著反復接觸,電路會適應藥物的存在,從而降低其敏感性,並且很難從藥物以外的任何事物中感受到快樂。
  • 擴展的杏仁核在焦慮、易怒和不安等壓力情緒中發揮作用,這些情緒是藥物高潮消退後戒斷的特徵,從而促使人們再次尋求藥物。隨著藥物使用的增加,該電路變得越來越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患有物質使用障礙的人會使用藥物來暫時緩解這種不適,而不是為了興奮。
  • 前額葉皮層賦予思考、計劃、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和對衝動進行自我控制的能力。這也是大腦成熟的最後部分,使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傷害。該迴路與基底神經節迴路和杏仁核之間的拉鋸,使成癮患者持續強迫的想要繼續尋求某種行為。
正念練習是否對於戒除成癮有幫助呢?

很好的問題! 正念練習,也稱為“正念冥想”,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意識到和接受當前經驗的技巧。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並以一種非評判和非反應的方式來處理它們。

正念練習可以對成癮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 正念練習幫助人們更有效的認識自己的思維、感受和行為,進而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成癮行為,理解成癮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2. 成癮往往與情緒和壓力有關,正念練習幫助人們減低面對情緒和事件時所產生的壓力,可以減緩非必要的行為。
  3. 正念練習幫助人們意識到成癮時,當下自己的行爲表現;即使在事件發生之後,也能幫助人們抵抗成癮的誘惑。

下圖則分享正念減壓對於調控成癮路徑的可能性推測 (圖片及文字內容出自Garland et al.,2014)。

正念減壓對於調控成癮路徑的可能性推測 (圖片及文字內容出自Garland et al.,2014)
以正念為中心的調節:該模型的核心原則假設基於正念的干預可以主要通過加強功能連接來糾正失調的習慣行為、渴望和影響:
  • 路徑一: 前額葉、前扣帶皮質、頂葉
  • 路徑二: 習慣迴路、渴望迴路和影響迴路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正念練習並不能完全治癒成癮,它只是一種輔助治療的方式。成癮者仍需要採取其他治療措施,如心理諮詢、藥物治療等。

  1. Chang, F. C., Chiu, C. H., Chen, P. H., Chiang, J. T., Miao, N. F., Chuang, H. Y., Huang, W. Q., & Tseng, C. C. (2022).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victimization predicts Sleep problems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64, e24–e31. https://doi.org/10.1016/j.pedn.2022.01.009
  2. Garland, E. L., Froeliger, B., & Howard, M. O. (2014). Mindfulness training targets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addiction at the attention-appraisal-emotion interfa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4, 173.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13.00173
  3. Hutton, J. S., Dudley, J., Horowitz-Kraus, T., DeWitt, T., & Holland, S. K. (2020). Associations Between Screen-Based Media Use and Bra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JAMA pediatrics, 174(1), e193869. https://doi.org/10.1001/jamapediatrics.2019.3869
  4. NIDA. 2022, March 22. Drugs and the Brain. Retrieved from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drugs-brain on 2023, March 2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