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腦學誌

首頁 / 心腦學誌
  :::
日期:2023-08-14

陽明交通大學 認知與神經造影實驗室 林美君研究助理

美君本身因為內耳有問題,有暈眩症,每次去台大門診都看到一些電子耳的資料跟廣告,加上實驗室有語言治療師,便向他們請益寫出本篇文章

 

另外,提醒周遭的朋友,聽障者本身因為聽不清楚,對於一般人容易有防衛心,與之相處記得要讓他們感到自然、放鬆、耐心,就有機會可以有效溝通了

 

■聽損先後天有別

 

聽損依照發生時間會分為先天與後天,程度簡單則是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度。通常先天的可能因為種種發展上的因素,導致一開始輕中重度都有可能。若只是「輕度」或是「中度」的聽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不容易被察覺到,甚至連自己或家人都不會發現。主要因為日常生活的環境聲音—電視聲、喇叭聲、捷運聲或是交談聲音都「大致能聽得見」,只要搭配一下口型和生活情境,就很容易被忽略有相關聽損,只是偶而覺得自己聽得不太清楚或是要比較「用力」去聽。

 

聽損到目前為止仍是個不可逆反應,因為毛細胞的受損也就代表感測器在接受上不完全,當訊號接收不完全,我們又難以對大腦重建這些外部聲學訊號時,對應聽損後就也難以回到原本的世界。

 

■聲音與大腦的關聯

 

在討論聽力難以重建背後的技術困難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聲音是怎麼傳到大腦的。一般來說會分成「周邊」與「中樞」的神經傳導途徑,大致上,周邊是聲音一路從外部進入到耳內,轉變為電訊號的部分;中樞神經則是電訊號傳到腦袋的所經途徑。理解上可以想成我們常見的「外耳」、「中耳」與「內耳」。我們的聲音就是一路從「外耳」的聲波傳遞,到「中耳」的三小聽骨轉成機械波,進而到「內耳」轉為水波,進而「耳蝸」內的毛細胞對應吸收不同頻率的電訊號,往中樞去傳送。成為電訊號後,就會隨著中樞傳導,順著聽神經一路走入腦幹,接著一路到大腦的聽覺皮質(主要在顳葉的部分)。而中樞聽覺的傳遞上,主要是接著做電訊號的傳輸,也是我們常見的電生理訊號。

 

像是傳導型聽損大多在中樞部分是相對完善的,也就是如果有完整訊號,傳遞沒問題,但最難過就是周邊的訊號接收不完全。而主要後天好發的聽損,指的受損部分,主要指的是周邊神經的毛細胞上,而內耳整個部分的傳輸,也恰巧是最為精巧的部分。我們現有的聽力輔具都難以重現其精巧,這也是為什麼聽損想對難以回到正常生活的原因之ㄧ。

 

舉例來說近視通常傷的不是我們的視神經,但聽力卻很多是毛細胞受損。換句話說,聽力受損收到的訊號像是收音功能不全的麥克風,總是會少掉某個頻率,可能都沒有重低音或高音。而視力受損比較是焦距跑掉的萬花筒,再加個鏡片仍可以清晰收到訊號。

 

■聽損者需要您我協助

 

面對有戴助聽器、電子耳的聽障者,他們仍會需要協助。如果環境很吵雜,盡量找安靜的環境,這樣比較能將意思傳達給他們。此外,有些聽損者會比較從視覺上彌補聽力的不足,也就是說他們會比較靠「看我們的嘴型」來理解我們的意思與溝通,所以在可以的情況下請盡量開視訊或拿下口罩,讓雙方得以順利溝通。

 

更重要的,我們要理解聽損真的不像「戴上眼鏡」就能看清楚的事。如果身邊有些聽損者,當在相處時如果有些不順,可以確認一下是不是傳達上的不清楚,有些聽損者不太喜歡「差別待遇」,但進一步的確認溝通內容是可以接受的。他們需要的不是過多的憐憫,而是包容差異性,只要多一點耐心與對方溝通,試著將自己的關心與同理傳達過去,對方會感受到的。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ech_banana

2.https://acousticstoday.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Pushing-the-Envelope-of-Auditory-Research-with-Cochlear-Implants-Matthew-J.-Goupell.pdf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