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腦學誌

首頁 / 心腦學誌
  :::
日期:2024-06-14

2023第一屆「心智與腦科學」 - 心理、神經、與大腦 科普寫作徵文 B組神經生物科學-特優:政治大學鄭O萱、鄧O軒

 

生活中的衝動行為

 

        生活中您是否常有這樣的經驗呢?明知道隔天需要早起,但在睡覺前無法自制、不停地滑著手機;又或是在夜深人靜時,明明立志減肥,卻又無法控制地打開了一包又一包的零食。這些持續不斷的行為,小心!可能都和衝動impulsivity有點關係喔!

        在科學上,衝動行動(impulsive action)可以被廣泛定義為個體無法抑制地產生特定行為 ─ 也就是無法控制自己去做某件事情或行動,即使這些行為經常導致不好的結果 (Evenden, 1999)。像上面提到的例子,我們經常無法控制自己滑手機的欲望,或是好不容易開始做事情時,沒一陣子又會回來繼續點開手機,以為有人會傳訊息給自己(結果並沒人找)。既然少滑一次手機不會少一塊肉,但為什麼大家還是無法抑制自己的慾望呢?Choi 等人(2015)就發現,現代人的手機成癮與自身衝動性有正相關,衝動性愈高者,越容易有手機成癮行為 (Choi et al., 2015)。而這種無法抑制自身的行為背後,又是怎樣的生理機制在運籌帷幄呢?

 

自主神經,個體自我控制的油門與剎車

 

        自主神經(autonomic system)包含了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與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兩系統可不受大腦控制,直接調節我們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應對環境刺激。交感神經的主要作用即是產生著名的「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用以提高身體的警覺與反應,例如心跳加速以及呼吸速度加快。副交感神經則是掌管「休息與消化」resting and digesting)反應,用以讓身體進行休息與消化系統的運轉,例如腸胃蠕動、心跳減緩、呼吸漸緩以及呼吸深度增加。我們比擬一下,駕駛人在路上開車時,可以同時移動又不撞到他人,是因為有油門幫助我們前進,但也有煞車協助我們停止。而當我們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正常運作時,交感神經就像是汽車油門,會在我們需要應對壓力等活躍時刻時被激發;副交感神經則像是煞車,會在身體需要放鬆休息時幫助我們的身體儲存能量。

 

 

揭秘自主神經和衝動行為的關係

 

        那麼,在人們無法抑制自身行為的背後,我們的自主神經可能有著如何運作的機制呢?在我們的國科會研究中(國科會編號:MOST 111-2410-H-004- 147),我們給予實驗參與者一個模糊的作業情境,僅會告知他們:「如果您按鍵反應方式正確,電腦螢幕會給予您一個正確回饋圖示;如果您在實驗中累積到越多的正確回饋圖示,越能增加您在實驗最後得到酬賞的機會。然而,如果您的按鍵反應方式並不正確,螢幕則不會給予您任何回饋,僅會繼續維持在實驗中的畫面。」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我們會同時測量參與者的自主神經反應,包括反映交感神經活動的心臟射血前期(cardiac pre-ejection period, PEP),與反映副交感神經活動的呼吸竇性心律不整(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RSA

        我們的研究結果首先顯示,在實驗進行的階段中,被分類為衝動組的參與者,除了在行為上產生了大量的非增強性反應(沒有得到正確回饋圖示的反);在交感神經指標(心臟射血前期)上,則顯示了明顯變化。隨著剛進入實驗時,參與者產生了明顯加速的心臟射血時間;但隨著實驗進行至最後,參與者的心臟射血時間反而越來越慢,顯示了衝動組參與者在交感神經的調控上較不穩定。同時,衝動組參與者的副交感神經(呼吸竇性心律不整)振幅在實驗各階段亦無明顯提升;也就是說,儘管參與者完成了全程實驗,但他們的副交感神經調控,沒有隨著實驗進行而有明顯的進步。

        至於被分類為非衝動組的參與者,在行為上會隨著實驗進行而減少非增強性反應的產生;他們在交感神經(心臟射血前期)的調控上,實驗全程中沒有劇烈起伏變化,顯示他們的交感神經調控相對穩定。同時,他們在副交感神經指標(呼吸竇性心律不整)的振幅,也隨著實驗進行而逐漸升高的趨勢,代表他們的副交感神經有隨著實驗進行,而產生較好的調控,也就是越好的行為適應。

        綜合了以上結果,我們發現,衝動組參與者在實驗中似乎擺脫不了產生這些沒有被增強的行為反應,同時在交感神經的控制上也較為不穩定;但非衝動組的參與者,除了不會大量產生這些不被增強的行為外,在整個自主神經系統運作上,似乎調控更好、適應也更好!但,大家不要擔心喔!這次的研究結果並不能讓人直接宣稱「有較劇烈交感神經活動變化的參與者,就是很衝動的 人」(可能只是你本次運氣不好,沒有在時間內找到實驗的作答規律)。我們的研究尚在進行,希望藉由分析不同類別衝動行為的生理心理機制,進而幫助大家找到較好的調控方式,以協助減少衝動行為的發生。

 

 

現在知道這個結果的你,能做些什麼呢?

 

         針對這些無法自制的衝動行動,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做訓練,進而減少衝動行動。以教育情境為例,過去實驗發現,教師們如果想要減少課堂中兒童打斷老師講話等行為的頻率,可以透過設定一段時間作為限制孩童行為的最短時間間隔,並在孩童達成目標時給予獎勵。例如,若小朋友兩次打斷課堂的行為間隔超過了五分鐘(你也可以理解為,每五分鐘內打斷課堂的次數只有一次),就可以得到一顆巧克力軟糖。而研究者們的實驗結果顯示,透過多次的訓練,可以有效地抑制孩童打斷課堂的衝動 (Deitz, 1977)。同理,這樣的訓練方法也可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例如在「無法抑制自己一直想滑手機」的情境下,我們可以先設定在一段時間內不滑手機作為目標;並在達到目標 後,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來增強。透過一次次的訓練,獎賞可以增強我們的行為(不滑手機),最終減少我們時不時滑手機的衝動行動,進而降低手機成癮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試試看把手機放離自己遠一點!說不定比起想打開手機的欲望,你更懶得走去拿!)。

 

 

Choi, S.-W., Kim, D.-J., Choi, J.-S., Ahn, H., Choi, E.-J., Song, W.-Y., . . . Youn, H.(2015). Comparison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4(4), 308- 314.

Deitz, S. M. (1977). An analysis of programming DRL schedule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5(1), 103-111.

  Evenden, J. L. (1999). Varieties of impulsivity. Psychopharmacology, 146(4), 348- 361.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